首页 > 社会热点 > >正文

达利欧:虽然债务问题看似都像是新的,但在历史中它总是循环发生

来源:凤凰网2023-05-21 13:20:40


(资料图)

凤凰网财经讯 2023年5月20日-21日,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举办。本届论坛以“坚定信心,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”为主题,聚焦中国与世界、市场与监管、学术与实践三大层面问题,邀请全球政、商、学界精英齐聚一堂,共话金融未来,凝聚发展共识。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。
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,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(右)与桥水基金创始人瑞·达利欧(左)
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,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与桥水基金创始人瑞·达利欧展开精彩对话。达利欧表示,我们面临着严重的供需失衡。如果我们有一个自由的债券市场,而中央银行并没有像他们那样购买债券。他们进来买了很多债券,因为没有供需平衡。他们想降低成本,并想要提供补贴,这是我们经历过的。他们陷入了困境。因此,现在很难将利率保持在足够高的水平,既能让债权人受益,又不会伤害债务人。因此,我们看到他们必须降低信贷需求。但如果你保持这个利率,比如说实际利率为1%或1.5%。那么这将产生非常紧缩的信贷条件,这将意味着增长放缓或没有增长。我们正在适应这样一种环境,在这种环境中,他们试图在所有这些债券损失的情况下找到平衡水平,所以债券不是好的资产。

这种动态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新的,但在历史是重复循环发生的。我只想说,在历史上并没有新奇的地方,政府陷入了太多的债务,然后印发更多货币。在历史往复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,政府没有足够的钱,却想花更多的钱。他们所做的就是印刷更多的货币。他们有太多的债务。数千年来,这种动态总是在各国反复发生。

他进一步强调,纵观历史,有这样的循环周期,有三种类型的货币政策,我称之为货币政策一、二和三。货币政策一是当他们改变利率以影响供求平衡时,他们创造了平衡。当这种做法不再奏效时,因为通常情况下会达到零利率,而无法降低固定利率。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供需失衡。我称之为货币政策二,即中央银行印钞并购买债券来弥补供需失衡。上一个周期是始于1933年,在货币体系中一直延续到1945年。所以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一次又一次。所以我们采取了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。但量化宽松的问题是,当你只是控制供需时,除了不平衡之外,用于购买债券的钱都流向了债券持有人。这些债券的持有人出售这些债券,并购买其他金融资产,资金不会慢慢流入那些需要资金的人手中。所以有了货币政策三,货币政策三是这些大周期中的第三种货币政策,即中央政府,它有能力选择拨款或征税,与中央银行合作调配资金。例如,当我们遇到新冠肺炎问题以及其他问题时,量化宽松政策希望资金不是流向债券持有人的手中,而是那些需要的人手中,无论他们是失业的人,还是状态不佳的人等等。因此,这项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管理赤字,由中央政府将赤字货币化。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循环中所处的位置。

标签:
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上一篇: 鹤峰:酢浆草花开引蜂来